您现在的位置 >> ag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尊龙人生就是博>> 华电论坛

继往开来的“强校之路”-ag尊龙凯时

作者:荀振芳     供稿单位:      发布时间:2013-11-21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历经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三大阶段,以蓬勃发展的态势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道在世界高等教育阵营中令人瞩目的风景线。在这个巨大的发展变化时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一批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群体崛起,成为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和排头兵!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十多年的转型与发展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新世纪成功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大学转型与发展的院校研究样本,刘吉臻校长主编的《强校之路》展现的是在国家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一所大学的十年成长史、变革史,也是华北电力大学十年改革、转型与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和理性思考。今年,华北电力大学迎来了建校五十五周年。十年跨越发展之后,学校重新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一所成长中的大学,强校之梦历久弥坚,强校之路如何延伸?这已经不是一个非关己问的“宏大叙事”,而是摆在学校面前的现实命题。再读《强校之路》,引发我们对转型期学校实现“强校”之梦的理性思考,更多的是对于“强校之路”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探求与追问。
强烈的使命感与深刻的自省意识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所大学的改革、提高、创新、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历程。这个历程决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均衡波动、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大学主体积极主动寻求路径、自谋发展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大学主体建立在对自身特性深刻认知基础上的自省意识与谋求发展的进取精神,这是大学能够在关键期把握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华北电力大学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在很大程度上映照了中国高等教育新世纪的改革发展成就。但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大学而言,则更是在寻求发展的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自省意识觉醒与成长的过程。自省包括对己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也包括外部环境的认识。刘吉臻校长在谈到新时期对干部的素质要求时,提出了“知天、知地、知自己”的“三知”境界,这种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高度的自省、自觉后对个人的要求。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谋求发展诉求的大学主体,更加需要这种自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清醒地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出路,抓住机遇,寻求突破、谋取发展。
纵观学校事业发展中每一次重大跨越,都在于学校在关键时期对于自身定位与目标的清醒认知与深刻把握。2001年,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学校归属面临重大变故的时候,学校领导班子就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所以电力学科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因此,学校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最终促成学校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这个转折奠定了学校事业飞跃的基础。学校充分认识到“211工程”建设在推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过十年矢志不移的努力,终于在2005年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实现了学校由行业院校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发展的历史跨越。当北京校区在吸引高层次人才等资源的优势日益显现时,学校顺势而为,于2005年实现了校部变更。当能源发展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时,学校认准了自身学科发展的方向,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电力”学科体系,促成了学校学科的成功转型。当高水平大学的竞争面临突破瓶颈时,学校反省自身的薄弱环节,实施“大人才”战略汇聚人才、高端引领,以“大师加团队”模式带动学校发展。一系列的成功实践证明,正是有了办学主体坚强的决心与关键时期清醒的自省意识,深刻地认识大学发展中内外因素的本质关系,才导致办学思想的创新,才会抢抓大好机遇,促进事业的跨越和发展,这是华电不断变革与辉煌的致胜法宝!也是学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认识自己、突破现状、实现跨越的基础。
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战略规划发展
理论的成熟和自觉接受理论指导是检验一项事业是否成熟不可或缺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高教研究者与实践者对于教育本质的理性认知与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不断探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正是在理论先行和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才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一所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行业大学,历经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教育规模的扩张、高校办学层次的提高与发展水平的跨越的考验,印证了中国高等教育巨变的鲜明轨迹,奠定了学校由行业院校向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发展转型的基础。校党委书记吴志功认为:这十年正是学校办学理论思想体系不断发展成熟的十年,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实践对世纪之交“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这个重大命题的现实回答。2001年,学校提出了“抓住一条主线,构建两个体系,营造一个氛围,实现两个提高”的“1212”工作思路,指明了新世纪后学校工作发展的基本路线。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经过对学校办学历史与现实的深入考察研究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科学论证,学校确立了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这个办学目标寄托了几代华电人建设强校的梦想,成为支撑华电快速发展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动力。学校提出了“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办学理念,勾画了建设“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的蓝图,确立了“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制定了科学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三步走”、“大人才”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系列先进的办学理论思想的指导和统领下,十多年来学校才走过了一条战略规划下科学发展的道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竞争格局的变革,未来高等学校的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战略规划下大学自身的不断创新与自主发展。学校也将在十多年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发展平台同样面临着许多瓶颈与问题。这个时期尤其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先进理论思想引领下以理性的自觉谋划发展路径,赢得未来,正如党的十八大所强调的“未来发展要更加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新的实践必将催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又将推动更新的实践。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学校必须树立更加清醒的理论自觉意识,在对发展道路与改革实践系统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时刻注重观念的更新与解放,注重对教育规律的自觉探寻与研究,并在不断解决高等教育新问题的实践中提炼适合学校发展的理论思想,实现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从而有效地指导学校不断发展的改革实践。
转型与发展:大视野下的“强校之路”
“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一所大学的成长史就是在不断认识自己、应对环境、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奋斗、进取、博弈的历史。在变革的时代中,大学主体必须在理性的自省与睿智的判断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每一所大学都面临的难题和必须面对的挑战。教育为百年大业,因而,只有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恢弘的气魄、更加宏伟的目标去审视学校的定位、道路与发展,这样,才可能开辟一条适应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强校之路”。
人常说,“十年磨一剑”。十年在历史长河中非常短暂,但对一所在大发展时代的大学来说,如果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十年就可能是一个推动学校转型与上升的黄金时期。过去十多年的变革发展与阔步前进,推动了学校从行业院校向特色型高水平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今天,站在学校五十五年的历史关口审视过去与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目标,苦练内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完全有可能会趁势再度跨上新台阶,甚至适时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进一步实现学校的“强校之梦”。
校长刘吉臻在第六届行业特色型大学论坛上的主题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从对行业的依托中走出,实现对行业的引领与超越”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一部分发展良好的学校可能在战略机遇期率先发生变革与转型,走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因此,“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定位的选项”。这个科学论断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描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美好的前景,更为学校“强校之梦”设立了宏伟而远大的发展目标,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今天的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较之十年之前,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平台、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尤为重要的是,学校拥有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和办学经验的积淀,具备了进一步提升发展的优势资源和良好基础,进入以全面提升内涵质量与创新能力为主题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仍面临着一个更加激烈而复杂的竞争环境。因此,作为战略发展的需要,学校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作为战略必争点,以协同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动学校向着新的平台跨越;学校启动“文理学科振兴计划”,全面建设“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以新能源、校企合作、国际化作为学校事业的三个增长点造就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力,以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阵地,从而不断拓展学校在新形势下进行战略规划的广阔路径。
新的历史开启新的征程,新的实践铸就新的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放眼未来,“强校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只要学校上下一心,抢抓机遇、共谋发展,以超常规的努力扎扎实实苦练内功,学校一定能够再一次创造出新的辉煌十年,带动学校事业的跨越和腾飞。

ag尊龙凯时的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推荐在ie8下浏览网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