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ag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尊龙人生就是博>> 华电人物

关存和:始终牢记教师责任担当-ag尊龙凯时

供稿单位:      发布时间:2019-06-27     浏览次数:

32a6d54271794991a93273c35adce6fc.jpg

我叫关存和,今年83岁。1958年,我从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来到华电,直到1998年退休。从教40年,我深深体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传道受业解惑,培养建设伟大祖国的人才,是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担当。
  建校初期,我校只有金工力学教研室。当时,我们十几位老师,尽心尽力教授学生,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即便是文革,学校逆境搬迁,我们金工力学教研室仍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实验室人员坚守岗位,设备也一直保存完好,处于随时可以开工的状态,这为我们后来顺利开展各项研究奠定了有利条件。
  如果要问那个年代的电力工程师是什么样的?这可以在华电寻找最真实的案例。1975年,马头电厂要安装我国第一台200兆瓦火电机组,施工中,要用我国电力建设的第一台百吨塔式起重机。起重之前,必须要做吊装检测。因实验室的动态应力测试仪完好可用,教研室的老师们答应为河北电建公司做现场测试。我和教研室另外三位身体强壮、不恐高的老师,每天要爬上120公尺的塔吊安装每个测试点的应力贴片,焊接测试导线,与现场工作人员同吃住同劳动,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完成了各项检测。
  工农业建设电力先行,国家研制出第一台200兆瓦的火电机组,不能因为不敢做百吨塔吊测试,而不能进行机组安装,所以我们必须承担起这项任务,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电力工程师的责任担当。
  1975年,我国第一次引进意大利的325兆瓦火电机组,安装在大港电厂。这个机组汽轮机,主蒸汽管道直径610毫米,壁厚90毫米,再热蒸汽管直径813毫米,管厚32毫米,用传统的工艺无法弯制。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我国电力人必须自力更生,创造出新的弯管方式,我和同事们决心挑起这副担子。
  “我在学生时代曾经参加过高频电源齿轮表面淬火工作,上世纪70年代曾参加中频电源加热炼钢劳动。这些实践的积累激发了一个新的构想,能否用适当的中频感应线圈将钢管加热到一定温度,同时用外力进行弯曲。”我先后多次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并找到生产中频电源设备的厂家,反复探讨和实验,终于找到在300到500赫兹的交流可变中频范围内,可用感应线圈将钢管加热到800到1000摄氏度,这时这一段钢管的弯曲力矩只相当于冷钢管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有了新思路,就要思考用什么设备去实现。于是,我们开始了弯管机床的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大家分工合作,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很快完成了机床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与计算,并请天津电建厂家做出一个小模型,用实验仪器来实验验证。
  当时正赶上我校热力专业的学生做机械设计,我们就带领学生对上百吨的机床,数千个零件的重型设备进行设计,日夜加班,精密计算,终于在四周之内完成任务。
  当时,天津市和水电部都把大港电厂325兆瓦机组建设列到会战项目,大力支持,所以弯管机的加工进展顺利,1976年安装建成,并且一次试弯成功,为大直径厚壁钢管的弯制开辟了新的工艺设备。那次的校企合作,既无合同约定,也无经济往来,但我们靠着相互信任与责任担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1978年中频加热液压推弯式弯管机床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对国家改革开放的献礼,也是对我校建校20周年的献礼。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受电力部的委托,我们还承担了在全国五大区(当时电力部下属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五大电力管理局)分别建设弯管机基地,以便加快全国大型火电、水电机组建设的任务。
  1977年恢复了高考,学校招收了新学生,同时,学校也第一次设置了机械工程系,并于1978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这让教研室的工作变得异常繁忙,老师们必须同时担负起教学与科研两项工作,教研室只好暂时让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全力投入中频弯管机床的改进研制。到了暑假,大家全力进行图纸绘制和设计计算。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全国五大电力局建成了中频弯管基地。为各省市大型机组建设弯制大量钢管,这项任务除了去现场的,路费、吃住是当地电力部门提供的,在既无合同也无其它经济来往的情况下,我们金工力学教研室的老师们视这项工作为信任与责任、担当的完全体现。
  “1983年恢复了北京研究生部,我们也开始招收研究生,我指导研究生就中频弯管机的机电一体化方向开展研究。”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研制出微机监测中频弯管机床,199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技术奖,199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明之星奖。
  “当时,我们教研室只有四人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面对两三年后将要开设的专业课,我们早做准备,一方面设法引进师资,另一方面根据我们要分担的课程的教学、实习和专业设计,一起商量,勇敢面对困难,主动承担更多的任务,努力完成好教学任务。”这种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极大地鼓舞我们每一个人,机械系已经走过40年了,经过一代代华电人的奋斗,如今的机械工程系有六个专业,十几个实验室,培养了数千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一个耄耋老人,我为伟大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我会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相信华电进入了新甲子,必将在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中,建设成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著名高等学府。

ag尊龙凯时的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推荐在ie8下浏览网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