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ag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尊龙人生就是博» 华电记事» 华电故事

至今千里赖通波-ag尊龙凯时

作者:陈华     供稿单位:      发布时间:2015-07-02     浏览次数:
 

中国历史上有个短命的王朝,在其刚刚开基创业,扫平天下之时,就因为隋炀帝变治求速且执政昏暴而夭折,每每令人扼腕。这两个王朝就是承平乱世宏启盛世的隋王朝。据说,隋的开国君主,也就是炀帝的父亲文帝冥冥中就怕隋的国运不会长久,因此,自小在佛寺里长大的他特意将改为,作为新朝的国号,想着去掉了走之,隋朝就能得到神佛庇佑皇基永固。可惜,国家兴亡岂能系于一字,隋朝的丧钟很快就在内外交困中敲响了。
  杨广死后被谥为炀帝,这是胜利后的唐王朝给他的恶谥,因谥为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杨广生前也曾将谥慷慨地赠予亡国之君陈后主,却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唐人以同样的谥号回敬他。真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那么,杨广当得起一个字吗?史载杨广美姿仪,少聪慧,即位前就屡立战功,为统一南北做出过巨大贡献。即位后也是很有干劲,如畅通丝路,击败突厥,巩固疆防,同时,他创行科举,设立三省六部制,推出了后世中国抡才设政的范本,可以说隋炀帝绝对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君主,也为大一统的中华文明立下了殊勋。
  可是,如此文治武功的隋炀帝为什么会成为命丧叛臣之手的亡国之君呢?后人一般认为,滥用民力开通京杭大运河是其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的吗?
  对此,我们不妨揣测一下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动机何在?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而粮食的主产区却在江淮一带。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如果仅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高,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真正做到南北一家。再者,北方最主要的敌人突厥臣服后,盘踞在辽东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人成为主要边患,为了快速征调粮秣和集结军队,挡住卧榻之侧的好战民族南下寇边,开通大运河势在必行。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隋炀帝有泛舟运河江都赏花的打算,这是他称帝前主政江南多年形成的扬州情结在作祟。但这一点私心如何能与国家大计相提并论,后世为了抹黑炀帝,不惜本末倒置,实在有失公允。
  其实,运河开凿古已有之,但若论运河路径之长、维系通航时间之久、工程之伟大和艰巨,乃至对国家贡献之大,隋炀帝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以运河路径而言,大运河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在前人开凿的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的基础上,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乃至珠江六大水系而成的庞大系统。其全线通航之时,北至北京、西达西安、南抵杭州,纵贯南北达2300公里,雄居运河之首。
  以运河维系通航时间而言,即使不计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只以隋朝贯通的大运河而论,已历1300多年,至今苏、鲁等地的水运,仍离不开大运河。能将一条运河的航运功能维持如此之久,绝无仅有。
  以运河工程之庞大与艰巨而言,历代王朝为疏浚大运河,不惜民力,甚至逆天而行,可以说,千里洪波之下尽是累累白骨,如此庞大艰巨的工程世上无出其右,当然也非隋炀帝暴政的专利。
  至于大运河的贡献,直接地是开启了航运鼎盛的漕运事业,使中国这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天堑变通途,南北成一家,以此而论,大运河对大一统的中国居功至伟。具体来说,可以归于三大方面。
  其一是承载了封建王朝的统一大任。由于历代王朝在建都选址上首重防御,未必会选经济中心,而居住在都城中的各色人等所需浩繁,为了满足都城庞大的消费需求,在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以大运河为主的漕运无疑是王朝繁衍的生命线,可谓漕运兴则国运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中原王朝与仳离了三百年的南方地区的联系,巩固了统一政权。
  定都长安的唐朝同样受阻于关河之险,不得不仰给于漕运,必待江淮转输乃足。一旦安史叛军肆虐,兵出商丘,淮运梗阻,立时朝野恐慌。及至久阻的汴河畅通,东南之粟运至陕县,唐德宗闻讯后对其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靠着运河的庇护,唐朝既曾放射出盛世辉煌,也曾履冰蹈险百年未倾。
  北宋定都开封,更是须臾离不得运河。宋人强干弱支,将数十万禁军悉驻于汴京,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为了保障开封军民的衣食供应,汴河漕事成为至急至重的建国之本,此时的大运河在宋人眼中绝不是区区舟楫之利,而是关乎社稷的存亡大计。
  明代迁都北京后,着力恢复京杭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将京师百姓之仰给都寄托在大运河上,可谓推崇备至。到了清代,为了供养卫戍京畿的八旗军民的粮饷,对漕运的看重超过了历朝历代。为了保障漕运,明清两代专设漕运总督,位高权重,总揽漕务。
  其二是促进了大运河沿路的经济繁盛。邗沟的开凿,很快就使邗城平步青云,为日后广陵(今扬州)的繁盛奠定了基础。居天下之中的神都洛阳则是借重运河鸿沟水系,成为中原都会。两千年间,奔流不息的运河水为沿岸人民输送物资,创造财富,使一座座都市拔地而起、富甲天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当然,也有很多城市由于运河的河道变线淤阻,繁华难再。
  其三是促进了全国各地的交流与融合。由于大运河的横空出世,南北通道畅然无阻,就连当时远在南海的犀、象、玳瑁、珠玑等物都已转售至中原。天宝元年(742),官府甚至组织了一次大运河物资交流会。在长安望春楼下的广运潭中,帆樯林立,每艘船上都立有代表各地的标牌,并陈列当地土特产品:如豫章郡(南昌)陈列的是名瓷、酒器等;宣城郡的是空青石、纸笔、黄连等;始安郡(桂林)的是蕉葛、蚺蛇胆、翡翠等,来自南方数十郡的船只运来琳琅满目的商品,让都城百姓大开眼界,而南国商家在展示商品的同时,也观摩了盛唐气象,他们返乡后,自然也将长安风物带回南方,极大促进了南北经济联系和文化交融。
  当然大运河开通以来,也曾饱受诟病,如唐人李敬方就说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认为大运河加剧了国家对人民的收刮,这就有些过为己甚了,没有大运河,统治者就不会对百姓巧取豪夺了吗?
  如果说,大运河有负面影响,那也主要是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形成的。其一是不合理的汲取水源。我国总体上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即使在古代,农业用水也比较紧张。随着漕运的兴盛,漕运用水和农业用水矛盾日显。偏巧漕粮起运正是春耕时节,农民争相从运河中汲水灌溉,导致运河水位下降,影响行船。于是,官府每逢运粮之际便遣官严查盗灌者,迫使沿河农民,要么种植一些耐旱作物聊以为生,要么抛荒逃亡,竟至出现千里焦烁的惨景,与沿路兴盛的商业都市形成极大反差。
  其二是加剧了沿岸的洪涝灾害。运河毕竟是人工水道,为了保证通航时保有一定的水量,就必需筑堤固水,年深日久,运河中泥沙淤积形成悬河,加之与中国大多数河流的天然河道相冲阻,一旦雨季来临,泄洪不畅,经常泛滥成灾。及至洪水退尽,又往往留下大片盐碱地,可谓灾害频仍。
  为了兴利除弊,减少运河的次生灾害,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的杭州,颇动了番心思。我们知道,杭州曾是南宋都城(时称临安),民户蕃盛,商贾辐辏,人口最多时达二百五十万,当时世界上所有城市都难以望其项背。依靠运河之利,南宋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守着半壁江山,暖风菱舟,过着乐不思汴的苟安生活。其实,杭州过去也曾饱受早魃之虐,漕运之水和灌溉之水同时告急,运河之利难以为继。碰巧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出刺杭州,上任伊始,就兴工开发钱塘湖(今杭州西湖),修高湖堤(白堤),扩大湖水储量,着手从源头上冲破水资源不足的瓶颈。之后,他还总结出钱塘湖事四条:一为放湖水灌田,二为放湖水济运,三为疏理城中六井,四为巡守石涵、南笕及湖堤。经过白居易及其继任者的不懈努力,漕运之水与灌溉之水的矛盾得以纾解,即使大旱之年,亦可灌田济运,终至平河七百里,沃野二三州。坐有湖山趣,行无风浪忧,一举走出了杭州的航运与灌溉困境。
  夕阳西下,大运河见证了多少朝代兴衰,已没有了往日的气魄,但谁又能抹去它曾经的辉煌呢?皮日休曾这样评说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谓诤言谠论,如果隋炀帝泉下有知,一定会长揖而谢的。

ag尊龙凯时的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推荐在ie8下浏览网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