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ag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尊龙人生就是博>> 媒体华电

【中国科学报】华北电力大学:创新平台为校企合作添“新翼”-ag尊龙凯时

供稿单位:      发布时间:2022-05-16     浏览次数:

“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获批,对华北电力大学的储能和氢能技术研发以及校企合作来说如虎添翼。”谈及项目获批的意义时,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毕天姝如是说。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关于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储能平台)项目正式获批。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办学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在能源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行业誉为“电力黄埔”。毕天姝所说的“翼”,将对华北电力大学储能技术的研发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个“翼”又会助力该校颇具特色的校企合作飞向哪里?

“打补丁”难有重大贡献

所谓储能,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不同形式(如电、热、氢等)将能量储存起来,比如,一个小小的纽扣电池实际上就是一个“储能器”。不过,当我们把“储能”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联系在一起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我国已经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能源结构必须作出巨大调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该校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永生表示,与碳排量过大的传统能源相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一定要增加。

“然而,新能源虽然‘干净’,但可控性却很差。”张永生解释说,我们可以根据用电情况,随意控制火电的发电量,却不能控制什么时候刮多大的风。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能够在发电量比较大时将多余电量储存起来,并在用电量大时将其释放的储能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这正是我们力争建设好储能平台的出发点。”张永生说。

虽然平台刚刚获批,但华北电力大学在储能方面的技术探索,尤其是和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

成为全国首批“揭榜挂帅”储能平台建设高校,是殊荣、是高校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的华电担当,在毕天姝看来,也是“水到渠成”。

毕天姝介绍,早在2018年,该校就已经针对储能技术研发,成立了先进材料研究院和储能技术研究院,并于第二年筹划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产学研合作也由此展开。2022年,学校作为唯一高校获批开设氢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作为特色鲜明的行业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和行业的需求同向同行,演绎了“双向奔赴”的校企合作实例。学校成立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这种协商共建、与行业深度对接的工作机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过去,高校教师和企业的科研合作存在力量分散、方向杂乱、前沿性不足等问题。这种“打补丁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产出对行业发展重大需求有贡献的成果。正因如此,华北电力大学在储能领域从布局开始就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高起点起步、高质量推进。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大力推动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高层次、集团式合作,并依托校企联合平台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开展产学研集成攻关。”毕天姝介绍,2019年学校与国家电网公司成立能源互联网学院;2020年学校与华能集团成立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2021年,学校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成立智慧发电技术创新中心,并联合三峡集团开展“并网友好型风光储场站群智慧联合集控与运维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

“在这些高层次校企合作平台的方向规划中,储能是核心的攻关方向。”毕天姝说。

校企合作不能“一女多嫁”

作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龙头高校”之一,华北电力大学的主要合作企业自然以电力行业企业为主,储能方面的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加之该校培养的大量毕业生也在各电力企业“生根发芽”,使得这种联系更加顺畅。

“理事会单位的企业碰到难题会习惯性来学校找智库和参谋,相互交流起来非常顺畅。”张永生说,老师们也会与企业开展大量工程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我们还和很多企业共建了研究生工作站”。

虽然很多企业同属电力领域,但企业所处的具体分支不同,侧重的研发方向也不同。有的侧重风电、有的侧重水电,不同研发方向对于储能技术的需求各有不同。这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

“工科研究很多是需求导向的,科学问题从生产实践中来。针对具体企业的联合研发不是卖产品,不能搞‘批发’,更不能搞‘一女多嫁’,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天姝坦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科研是有一定的失败率的,针对具体问题的科研更是如此。这方面,学校层面一定要有足够的激励和保障措施。

在华北电力大学,相关激励措施的设置一直都在探索中。毕天姝表示,“目前,在绩效奖励、成果转化收益、职称评定条件等方面,我们都革新了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激励方法,希望以此引领和激发老师参与高水平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正是在这样的激励和引领下,储能平台最终花落该校。

根源仍在“需求脱钩”

根据官方信息,储能平台将围绕储能和氢能产业技术发展、储能“高精尖缺”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采用政府支持、高校牵头、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的方式,构建“1 1 n”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合建设,平台建设周期为36个月,支持总经费达4.23亿元。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很多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定的实验条件更是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前提。

然而,毕天姝更加看重的还是平台获批对于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体制变革产生的积极作用。

“储能平台的批复为高层次校企合作提供了先进的科研条件。更重要的是,学校可以围绕平台的‘揭榜挂帅’技术攻关目标,进一步建设形成不同技术方向的实体攻关团队。”她表示,储能平台的产教融合复合功能有助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多功能的实体载体。

目前,国内高校借助科研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并不在少数,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在毕天姝看来,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和行业企业的需求脱钩。

她表示,行业的发展主要是需求导向,需要能落地的技术创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教师评价“五唯”现象突出,使得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不重视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科研工作。

“平台需要建设,但平台之上的校企合作模式更要与时俱进。”毕天姝坦言,目前华北电力大学还有很多迫切需要推进的具体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在形成储能平台建设方案的同时,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攻关三大任务进行改革。

“最终,我们希望将储能平台建设成一个实体化、产教融合的新型创新平台,插上飞翔之翼,早日实现优势更优、强势更强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毕天姝说。《中国科学报》 (2022-05-09 第4版 转移转化)

原文链接:

ag尊龙凯时的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推荐在ie8下浏览网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