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ag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尊龙人生就是博>> 媒体华电

《中国高等教育》:明确标准 把握定位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ag尊龙凯时

作者:刘吉臻     供稿单位:校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11-20     浏览次数: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质量意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升质量是每个高等学校在未来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最终指向,而适应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正确认识和把握质量标准,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功能、找准定位、办出特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

一、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成就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步入社会中心之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一个共同趋势。随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成为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尺度。从世界范围来说,发达的社会经济总是与相应程度的教育水平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如何,首先看它是否满足了这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是高等教育社会属性的重要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深刻地印证了这个轨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始终与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教育推向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数年改革发展的历程,我国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倍时间走过的历程,并以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社会化、发展规模的大众化和结构功能的多样化为标志,实现了高等教育体系在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与引领作用,铸就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之路。

以我国电力行业为例。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力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到2011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亿千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年发电量达4.8万亿千瓦时,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连续四年年增电力装机容量近1亿千瓦,而法国、意大利、英国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分别为1.1亿、1.0亿、0.9亿千瓦。也就是说,我们一年的新增装机就大致相当于法国、意大利、英国的总装机容量。再比如,复杂大电网的安全运行是世界性的难题,许多国家都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像2003年8月14日北美大停电、今年7月31日印度大停电,都产生了灾难性的严重后果。而我国多年来能够持续保持这样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发电生产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正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向电力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不仅如此,许多高校还在电力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行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方面努力攻克难题,在许多方面实现了行业的自主创新,推动了电力工业发展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更加坚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关于这一点,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二十二次咨询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我国高等教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宝贵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明确标准、找准定位是中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提升质量、办出特色的重要前提

中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即使如此,面对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更加多元化的旺盛需求,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仍然是未来发展中一个严峻而现实的课题。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说,只有坚持科学合理定位才是提升质量、办出特色的根本出路,而找准发展定位、谈质量、谈特色则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认识和把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而“适应社会需要”则体现不同学校的定位与个性。大学如何找准定位、提升质量、办出特色、彰显个性,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成功的大学从来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对于每一所大学而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属性,而“适应社会需要”则应该是大学找准定位、彰显特色与个性的出发点。从国家层面,由于标准不明、定位不清而出现的高等学校办学的同质化曾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导致我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次原因,臂如,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的适用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一些高等学校培养的大量人才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造成了“适销不能对路”的社会问题。同时,对高等学校而言,如果不能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潮流中找准对应的发展定位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也会面临着在越来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格局中被调整出局的危机。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的多样性。每所高校的发展历史、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各不相同,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譬如有些大学定位要培养科学家、业界领袖、杰出精英,也有院校定位于培养工程师、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有的大学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有的学校则定位于面向地方经济服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要在适应不同方面的社会需要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努力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并在不断的提升中达到更高更远的目标。正如温家宝总理201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一旦涌现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就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真正杰出的人才,整个国家就充满希望。”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作为国家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电力工业,具有与电力工业发展相应的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新世纪以来,学校审时度势,认为“电“依然是学校获取长足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时也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求新的发展活力。学校紧密跟踪国家战略需求,抓住能源电力发展的重要机遇,结合学校的实际,全面构建起“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新兴能源为重点、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带动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全方位的发展。学校正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获取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动力,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像华北电力大学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而只有各级各类高校的高质量、高水平,才能够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高水平。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导向也应该进行反思。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本质特征就是多样化的形成。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标准,从多个国家的优势、特色而不仅仅是英美体系的一种标准来研究、学习、借鉴和衡量我们的教育发展,如德国的工程技术教育、法国的职业教育等等,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真正具有宽广的发展视野,全面适应我国的国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建构起多样化类型、层次和结构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样的高等教育才可能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体系,也才可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认真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建设创新型国家渴望高等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是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对高等学校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更应该成为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内涵。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应该加快推进深化改革、注重提升质量,把人才培养和提升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尤其要深入地研究和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

 纵观创新人才乃至大师的成长规律,无不包含了大学前、大学中以及大学后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大学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核心任务是为人才成长奠定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因此,大学教育只能定位于在一个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教育目标的优化。大学应当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不能期待学生大学一毕业就能成为创新型人才,那样就是拔苗助长,违反了教育规律。目前高等学校存在着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人才培养方案过于负重的现实。比如,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应学应会的内容过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如评优、保研、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也多以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而论,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与能力的评价体系。而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后,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实验条件的不足、实习实训的不足而造成的学生实践环节弱化、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成才规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勇于创新,做出探索。

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多年的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做法,对此有较为深刻的感悟。学校多年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把学科建设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并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在“大电力”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专业体系,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分别新增了一批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加大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也适度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能源电力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以“合格 拓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工程技术基础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三个不同层级的“平台 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模块”体现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三个层面相互联系、逐层递进。针对高校扩招之后实验条件不足、实习实训不足的普遍现象,学校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学生参与校内外、多层面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同时,学校还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筑了大学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协同机制。一方面加强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及”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理论的认识与实践的创新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通过不断地学习、认识和探索,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必须以质量标准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找准学校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和遵循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推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树立“合格 拓展”的理念。“合格”是共性,“拓展”是个性。要把“合格”作为基本标准,把拓展作为个性发展的空间,即在满足“合格”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有一个健康、宽松的环境和张扬、发挥个性的空间,把自己的特长拓展出来,把潜力挖掘出来,这就埋下了一颗成才的良好的种子,再经过今后社会工作实践的磨练,通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教育所培育的不是杰出人才本身,而是提供杰出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孕育杰出人才的种子或幼苗。

鉴于以上的认识,大学在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时,应该以此作为重要前提,把各方面的“合格”,加上某一或某几方面的“拓展”作为“优秀”学生的标准,鼓励学生潜能的开发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激发创新人才不断成长的环境与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建议从政府层面加快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切实加大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快高水平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尽快弥补实践教学的“短板“,构筑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投入教育、创新教育的机制与平台。在此基础上,引导高等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刻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012年21期)

ag尊龙凯时的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推荐在ie8下浏览网页

网站地图